計算機到美國-1

2-1.哈佛大學艾肯教授

艾肯於1937年,在哈佛大學物理系博士班寫論文時,必須解真空管設計中的非線性微分方程式。

這種計算,用當時的加算機來處理非常繁雜,而隔壁的麻省理工學院類比式計算機也無法勝任,所以艾肯大膽地向系上尋求支援幫他建造一台數位計算機。

系上對這件事的處理可想而知,一如眾人預期,反應極其冷淡。但好巧不巧,哈佛物理系實驗室頂樓,居然有一部份巴貝奇機器的計算齒輪,被固定在木板上供展示。

原來這是巴貝奇兒子亨利,在哈佛學院建院250週年紀念(1886)時,寄給哈佛學院院長的,希望把父親孕育計算機的種子,播撒到新大陸的沃土上。

艾肯鍥而不捨,將計畫向各方推薦,最終獲得IBM公司的青睞,在IBM頂尖工程師的協助下,建造出真正可以運作計算的電腦,可說是巴貝奇分析機的夢想成真。

圖2-1-1.哈佛馬克一號

這部電腦被取名為「馬克一號」(Mark Ⅰ)。它的運算速度並不快,每秒鐘只能做三次加法或減法,並不是採取二進位,而且體積龐大,稱不上是極先進的成品。

而且在1944年IBM為它舉辦的發表會上,艾肯居然將功勞往自己身上攬,未能讓大眾了解IBM公司所付出的心力,讓多人通力合作的成果為之蒙塵。IBM後來轉而資助哥倫比亞大學的計算機研究。

但馬克一號的意義在於,它是電腦時代的圖騰,它是第一台實際運行的全自動計算機,也是幫晚年抑鬱以終的巴貝奇,做了一次最佳的平反。

另外,二戰末期,是由軍方和IBM共同研發計算機,所以在IBM將馬克一號運交哈佛大學時,艾肯是以二戰服役海軍軍官的身分,代表軍方接管這部機器。之後,他和哈柏女仕一起編寫厚達五百頁的使用手冊,並請哈柏負責打孔卡片程式輸入的部分,她後來也在軟體界做出不少貢獻。

 

圖2-1-2.艾肯(左一)和哈柏(左二)以海軍軍官身分在哈佛。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Shopping Cart